
清華環境總裁同學會會長 王世汶
清華環境總裁同學會會長王世汶把國內的環保企業家們分成三類:專業背景型、轉行入道型、草根入圍型。大家伙也來看看自己是屬于哪一款吧!
文 | 清華環境總裁同學會會長 王世汶
本文轉載自中國環境產業網
幾年來,指導“清華環境總裁班”的企業家們學習和考察是我諸多工作中的一項特別的內容。由于本身多年橫跨研究和實業兩端,對于中國企業家們的艱辛多有體會,同時對于產業的環境與政策的演進也心得多多。每每被眾多的環保企業家們問計于企業的發展瓶頸與突破,多不免為他們所處的產業階段和商業環境所憂慮,但也讀出了這些企業家們各自的局限性、困擾點和頗多的無奈。有的問題屬于這個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產業;有些則屬于企業家們的某些先天不足或后天的迷茫。但正是這些有著鮮活的個性,頑強的進取,機敏的頭腦,商業的天分的企業家們,構成了中國環境產業當下最具色彩感的核心地帶,他們的每一個階梯式的進步都昭示的中國環境產業的成長與崛起。
從我觀察的角度,我把國內的環保企業家們分成幾個大致的群落。

專業背景型
這部分企業家大學或研究生期間受過系統的環境科班訓練,專業知識結構較為均衡,他們辦的也往往是以技術為特長的公司。這部分企業家相對來說有著較為清晰的技術專攻,商業倫理邊界清晰,具備較高端的人脈資源。進入商圈以來盡管在努力地剝離知識分子的清高、嚴謹和原有的思考邏輯,但以技術打天下的心結卻始終無法釋懷。
他們往往是業內一些新興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探索者,接項目,搞工程,弄運營無一不體現著他們受過專業教育的痕跡和理性的邊界,但也正是他們的理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在這樣一個叢林法則為王的產業環境中的快速崛起,往往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們往往切入產業的某個環節并不難,工藝理念也熟門熟路,但要把企業做大卻似乎總是欠缺些臨門一腳的兇狠與賭性,當然也有非常成功的例外。
這部分企業家如果在中國特色的商海中浸淫日久,悟透了中國特色的成功之道,那么后期的崛起則分外有力。起點高,圈子高,技術硬還是給予了他們獨特的資源整合能力。但在這個圈層中,除了90年代下海的一批成功者外,后期的成功群體似乎還在醞釀中,畢竟越是后來者,競爭的維度和難度都要高出了許多。
膽子大一點,手腳快一點,顧慮少一點,這些商業的天分應該是這類企業家成長中最需要的。同時他們要更多地學會包容理解,洞悉人性,強化執行力,更多地運用商業之道去解決商業之惑,當然本性和多年受系統教育的痕跡還是很難徹底消除的。

轉行入道型
這類企業家們也都受過大學的正規教育,但卻出自非環保專業,這類企業家的數量在整個環保企業家群體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可能因為受非專才教育的緣故,他們在企業的經營中往往少了些專業和技術上的顧忌,敢想敢為,尤其一些當年的文科畢業生更是如此。
由于破除了專業的局限性,他們所帶領的企業多數要么一招鮮通吃,要么以市場資源整合與營銷見長。他們所領導的企業往往表現出一些不確定性和機會性。遇到好的環保技術型合作伙伴或者整合了某一方資源則企業發展較快,但在企業的縱深發展和跨界發展中多數會遇到一些瓶頸和困惑。這類企業家如果精通了資本的游戲規則,或者聚合了過硬的技術團隊在圈內大展拳腳的機會還是很有可期的。

草根入圍型
這類企業家沒有受過系統的科班教育,知識結構,資源結構都比較欠缺和低端,但這類企業家目前從數量上來說占據了國內環保企業家最大的比例。他們出身于草莽,個性鮮活,靠著精明、辛苦、膽大和降低身段,一步步積累而來。
這些企業家深諳商業之道和人性的種種弱點,投其所好,委曲求全,甚至低三下四。他們起點極低,卻敢拼敢賭,極度鉆營,不放過任何機會。他們靠著聰明靈活,掌握著某個領域中最堅實的實用性技術經驗和操作技能,其應對現場的素質往往不輸于任何科班的碩士或博士。在商業經營上他們錙銖必較,危機心理和防范心理超強,對于技術有特別的追逐欲望,對提升自己的資源層級也有著迫切的壓力與向往。由于他們在資源、技術、資本等方面有著先天的不足,這類企業家多從事設備加工和特定的EPC領域,企業經營到一定的規模往往感到后續乏力,普遍存在明顯的瓶頸感,在跨界和跨區域發展上缺乏快速突破的綜合實力。
這個群體的企業家特征鮮明,優點和不足往往都很突出,膽大賭性強,該出手時不手軟,但由于受自身條件的局限,他們在整合高端資源,盤活更大場面的把控力和駕馭力上尚有待很好地提升。但也只有和更高端的資源對接,他們的商業天分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用。所以和什么樣的圈子混決定了他們后續獲取持續發展資源的能力,這類企業家在商海逐浪之余,應努力彌補一些思考能力、診斷能力、和更高資源的溝通與對話能力。
跟不同類型的企業家在一起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與其說我幫他們解決企業發展中的種種困惑,通過我的資源幫他們配置不同的需求要素,但同時可以說我自己從這些企業家身上收獲了許多的啟發,人性的感召力和綿長的友情,也成就了環境產業這個江湖中獨特的圈子。
幫扶著這些企業家們在前行的路上解決一個個溝坎,也收獲了不可多得的給予后的欣慰以及一年一年累積的成就感。我很享受和這個領域的企業家們彼此溝通的快慰,他們讓我感受到了自己多年在產業研究領域積累的收獲,我也愿意和他們,以及越來越多的他們一路相扶相攜地走下去,也希望他們在企業的經營中趨利避害,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競爭力。
我很有幸能和這些企業家們成為長久的朋友,我想這是非常有意義和有意思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