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博士黃若磐在2009年作為廣州開發區科技領軍人才被引進到廣州科學城,他所創辦的廣州銳博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攻蛋白芯片技術。同樣是在生物技術領域,“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張必良創辦的廣州市銳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則以核酸技術為研發核心,其背后的研發團隊聚集了多位海外頂尖專家,并在2011年入選“廣東省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兩人所瞄準的,均是國內新興的生物技術市場。
張必良與黃若磐歸國創業的21世紀前10年是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美好年代,中國走向國際化的步伐愈發迅猛,社會理念亦是逐步更新。在發達國家率先起步的新興市場被逐步引入中國,并被國人日漸接受。與此同時,國內市場經濟的愈發成熟與創業環境的逐漸改善,為高新技術的產業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具備市場嗅覺的海外學人,能夠迅速察覺到中國市場的細微變化,于是,歸國創業成為一種必然潮流。
張必良在2004年歸國創業時舍棄了美國知名大學教授的安逸生活,他當時看準了國內生物技術市場的空白,并且堅信將國外高校的基礎性技術轉化為臨床產品,在國內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如今回憶當年的抉擇,他仍然感到慶幸?!叭绻麤]有回國,可能一輩子當教授,而創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張必良說,國內生物技術市場發育不成熟,這為技術研發帶來了障礙,但也為新技術走向市場提供了最好的機會。在創業10年后,銳博生物有兩個核酸藥將申請臨床試驗,如果實現量產,可能實現數十億美元的年銷售額?!?/P>
在廣州科學城的海歸創業者中,上世紀60年代初期出生的張必良與黃若磐,都是改革開放后最早走出國門的一批人。這批上世紀80年代的留學生最先經歷了眼界的開放,同時兼具一份特別的家國情懷,他們對國內外的變化與差距感觸頗深,“在國外待得越久,對鄉土越發懷念,你能感受到中國國力的變化,于是想趁著這股扶持創業的春風,為祖國做點事?!秉S若磐說。
作為華南地區創新資源最為密集的地區,廣州科學城如今已經吸引了3000多名海歸在此創新創業。可以預計的是,潛力巨大的中國新興市場,還將會吸引一波又一波的海歸人才。
瞪羚計劃培育創新中堅
創新性強、增長速度快、發展前景好……在廣州開發區,每年有不少于100家這樣的“瞪羚企業”得到認定和培育,在認定期內獲得被稱為“瞪羚八條”的政策扶持。
49歲的樓建榮是最新一批的創業者,2013年底,他在廣州科學城的國際企業孵化器以較低的租金租下1500平方米的辦公間,致力于開發“體外診斷系統”的雷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此開張。
在美國醫藥企業深耕多年的樓建榮,在選擇歸國創業地點時曾輾轉國內多地進行考察,最終選擇了廣州?!耙环矫媸菑V州的市場經濟相對成熟,投資人的思維比較開放,能夠接納生物技術較長的市場回報周期。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廣州的政策幫扶給力,政府運作也比較高效”。
張必良和周振在2004年回國創業時,都在廣州科學城的孵化器里度過了三四年。彼時廣州科學城規模尚小,仍在田野與村莊的包圍之中,而兩人的企業也都不過數人,在孵化器數十平方米的辦公間里,他們度過了技術攻關的最初日子。
如今10年過去了,早年的創業者看得見科學城從丘陵果林到生態園區的變遷。規劃面積達22.74平方公里的現代化園區里建起連片高樓,城市道路縱橫其間,孵化器為數以千計的中小微企業提供了青山綠水環繞的創業基地。
在硬件設施的更新之外,中小企業更為期待的則是地方政策對創業環境的逐步改善。
2011年,為了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廣州科學城所在的廣州開發區推出一項“瞪羚計劃”,這成為園區此后幾年在扶持政策上的突出亮點。瞪羚是一種善于跳躍和奔跑的羚羊,廣州開發區將園區內創新性強、增長速度快、發展前景好的中小企業,形象地稱之為“瞪羚企業”。
按照相關政策,每年將有不少于100家“瞪羚企業”得到廣州開發區的認定和培育,這些企業將在認定期內獲得被稱為“瞪羚八條”的政策扶持,其中包括研發費用補貼、支持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銀行融資貸款門檻降低、支持企業上市等優惠性政策。
黃若磐的公司在2013年被認定為“瞪羚企業”,他在當年收獲的實際利好是,公司的創新骨干人才和緊缺人才經過申報之后,每個月可以得到2000至3000元的薪酬補貼。“對于人員流動性較大的科技型企業而言,這是直接的政策利好”。
幾年下來,“瞪羚企業”正在從廣州科學城的新生力量成長為中堅力量。2014年,整個開發區的124家“瞪羚企業”總收入達到410億元,收入增速25.6%,對全區收入增長貢獻率達18.5%,其近兩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同期園區增速的3倍。

記者騎單車前往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采訪
歸國博士談創新驅動
“山寨”短期內或產價值
長久必損中國制造名聲
◎黃若磐博士
廣州瑞博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和首席科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
◎張必良博士
廣州市銳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國家千人計劃專家
◎周振博士
廣州禾信分析儀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
◎樓建榮博士
廣州巿雷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首席科學家
南方日報:這些年,廣州的創新創業環境有什么變化?
黃若磐:剛來開發區這邊時,辦公區周圍很多荒地,現在很多產業園區、創新園區都已開發出來,完善了很多。
樓建榮:這幾年廣州的創業機會很多,一是因為廣州的投資人務實、視野開闊,容易接受新東西;二是越來越多的留學人才聚集到這里創業,使得整體氛圍和水平都越來越好。
周振:同樣一個技術創新成果,在美國可能被淹沒在海量科技成果里,在國內則有可能得到扶持發展。
南方日報:在一個城市創新驅動的發展中,企業應扮演什么角色?
黃若磐:中國的硬件不比國外差,但是軟環境還有差距,比如人才。廣州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很多,但高端人才比較少。許多博士生想留在高校和科研單位,不太愿去企業工作,但其實企業也需要很多人才來做研發創新。
張必良:企業也應成為創新主體,與高校、科研機構的科學創新相區別,企業應以市場為導向做科研轉化和技術創新。其實,科研產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大量的創新和突破。企業需要不斷推陳出新。
周振:簡單地說,除了需要建立高新技術的發現機制,還需要建立轉化機制。
南方日報:政府和社會可以做什么?
樓建榮:政府可以幫助中小企業建立資源平臺,同時社會公共資源也需要更開放。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需要與相關機構合作,但經常會遇到一些壁壘,他們亟需政府幫助搭建合作平臺。
張必良:關鍵在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鼓勵創新創業,整個社會形成創新創業的氛圍。政策的幫助在一定階段對企業的科技項目會有很大幫助,但更重要的是常規性創新。不能鼓勵低端重復的制造,“山寨”短期內有一定價值,長久就會損害中國制造業在外的名聲。
南方日報:你們在創新創業中遇到哪些具體的阻力和困難?
黃若磐:招聘到合適的人才比較難,更難的是留住人。
樓建榮:我們研發產品經常需要購買國外儀器和實驗品,大部分小物品都是急需的,但是我們目前只能通過代理方,從生產工廠、海關等轉一大圈,拿到手時通常已是三到四周后。
張必良:藥品開發的申報審批時間過長。由于我們是創新藥物,國家已經給了縮短時間的優先政策,但還是需要兩年時間。我們希望在行政審批上再少點阻礙,研發成果能盡早進入市場。
南方日報:你們同時作為科學技術專家和企業創辦者,如何保持個人或企業的創新力?
黃若磐:我每天8時前就到辦公室,除了看郵件和安排公司工作外,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國際上行業內的最新進展。長期來看,最主要還是科學技術和產品要過硬,能經得起市場考驗。
張必良: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克雷格·梅洛教授作為我們企業的顧問,保證我們的核心技術一直處于國際頂尖水平。另外,我們每年把收入的20%投入到產品研發上。
記者手記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李書龍 宋超
攝影|肖雄